2)第168章 前刘琨 后祖逖,中间夹着一个司马肜_带着骑砍速通乱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督察究劾寡人与群臣。”

  这道推举没有人反对,但有人提出了疑问。

  “敢问大王,这都御史是何品级?位在六部尚书、阁部大学士上下何处?”

  另外一个老头杜良出声问道。

  他与常骞是义军官吏中唯二过了五十岁的老人,两人先前在晋廷的地位不高,但因为人清廉节俭而在义军中颇有名望。

  “正二品,与六部尚书同列七卿,位次嘛,次于吏户礼三部尚书之后,兵邢工三部尚书之前。”

  这只是明面上的说法,只要按唐王的规划让这六部运转起来,官员们很快就会发现都御史的职权仅次于吏部尚书。

  谁能决定官员的任命、升迁、去留,谁就是官员之首,都御史掌控了部分考功之职,还能通过督察究劾影响官员的升降,甚至革职,权力还是相当大的。

  “大王英明!”

  “如此,我唐国吏治必有所成。”

  厅内的文官武将各自出声拍了拍马屁。

  唐王伸手虚按,这群人才消停下来,开始正儿八经的推举六部尚书,毕竟此事关乎着唐国这个小朝廷的局势。

  “我推举李辑郎中为工部侍郎。在他治下,邺城工匠并无举家逃窜、懈怠出工之事。”

  “我推举杜良为礼部侍郎,杜郎中曾担任过中正,可举荐各地贤才为唐王所用。”

  “邺城县令卢志可为户部侍郎,其人有爱民之心,有他在,邺南诸县逃亡百姓说不定能回迁一部分。”

  “李矩将军镇守平阳、太原二郡,劳苦功高,当遥领吏部侍郎。”

  众官员七嘴八舌开始推举起自己亲近之人,连身处平阳郡的李矩都有人推举,偏偏没人推最近连立数功的王弥。

  “以李矩、卢志、杜良、李廉、王弥、李辑为六部侍郎,常骞为都御史。以费立为六科掌印,如今朝廷初创,费立就能者多劳,将六科之事全掌起来。”

  唐王宣布了自己的任命。

  听到名字的官员纷纷出列跪拜,其余官员面露艳羡神情。

  大体将六部框架捋清后,李昊兴致勃勃的商讨起给各将、各官封爵之事。

  “以功封爵、以才升官,唐军草创不易,以李矩、李廉两位弟兄为元从之功,以王弥、皇甫商为携众投奔之功,以卢嵘、李祥等将为攻城拔寨之功,以孙彬、费立、卢志等官为协理政务之功……”

  王弥带人投奔之时,部众只有六七十人,但其后多次立功,李昊就将他后续里的功劳加在了他携众投奔之事上。

  至于皇甫商,则是荡阴诸军向洛阳撤退时,主动带着八千余名邺城军户兵投降义军的晋廷将军。

  这人一开始也没打算投降义军,只是被形势所迫。

  他的老哥是秦州刺史,与镇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不太对付,按理他应该用这个缘由归附占据洛阳的齐王司马冏,但司马冏形势大好,每天到齐王府上求官买

  请收藏:https://m.shuimita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