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八十二章 生物小分子药物(求月票!)_身为法师的我只想追求真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郑理手底下搞研发压力巨大,因为他太懂这行业了。

  老板就是整个研发领域最懂的人,你的研发进度、研发难度和研发思路根本忽悠不了他。

  像李万清根本不敢忽悠郑理,做了什么没做什么进展如何,都是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工作汇报。

  其中科创生物今年要开展临床试验的两款小分子药物,其中之一的项目负责人王劲松,他算是创新药研发领域比较早进公司的研发人员。

  和程钢是校友,不是同一届。

  当年科创生物上市招股说明书里有写要搞原创药物的研发,顺利上市后王劲松加入了科创生物。

  他之前一直在默沙东,从默沙东在新泽西州的总部到默沙东华国。

  之所以来科创生物,也是因为在默沙东往上走的空间几乎没有。

  而来科创生物上面有程钢,科创生物的历史很新,现金流充沛,创始人团队看上去野心勃勃,有很多机会。

  于是王劲松从默沙东离职后加入科创生物,负责小分子药物的研发。

  入职之后就是选题,然后立项研发。

  王劲松本来以为郑理对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不是很了解才对。

  首先需要科普一个概念,那就是药物研发分成很多领域,主要分为化学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

  内啡肽属于生物大分子,属于生物体内本身就有的物质,只是郑理研究出了内啡肽的制造工艺。

  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更大,结构更加复杂,分子质量一般在1500到150000之间。

  而小分子药物的分子质量一般在200-700之间分布。

  历史上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现青霉素开始,一直到1982年之前,所有之前现代医学意义上的药物都是小分子药物。

  青霉素也是小分子药物。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大分子药物在1982年上市。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是因为确定小分子结构的手段只需要核磁氢谱碳谱和LCMS就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而测量大分子结构手段往往会更加复杂。

  对生物分子的测量中需要比小分子有更高的精确度和灵敏度。

  当然这不代表生物大分子的研发绝对比化合物小分子要更高。

  现代小分子药物研发最重要的手段是筛选。

  要进行筛选,首先你要有一个筛子,其次要有一个库,里面有足够的东西让你筛,然后你要知道库里面的这些东西是什么,长什么样,最后被你筛出来的东西你要能够大量生产。

  近几年也有新的手段,科创生物的小分子药物研发就是采取新的技术手段。

  但是历史上,特别是制药业蓬勃发展的90年代,筛选法是主流中的主流。

  筛子是指基于各种疾病指标的实验,把化学小分子放到对应的实验里去看哪些有效果。

  所谓的库是指分子库,由于有

  请收藏:https://m.shuimita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