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战时期山东潍县的乐道院集中营_重生抗日之风起东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美国人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客们为安倍晋三政府撑腰打气的时候,有必要让他们看看小日本当年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先人的!

  这是一个特殊年代、特殊空间、特殊经历的人生故事。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中国。为了报复美国限制日裔美国人自由,日本在潍坊建立了关押盟国侨民的集中营——乐道院集中营,这里最多时囚禁着2000多人。1945年8月17日,集中营解放,至今已是66年。当年,集中营内的侨民们经历了怎样的战火人生?

  乐道院囚禁二千余名侨民

  乐道,在汉语中有喜欢修道、喜好圣贤之道、乐于称道等意。1882年,狄乐播来潍县传教,为建设的“乐道院”命名时,大约用的就是前一个意思。可这位美国牧师不曾想到,用以传教、办学、行医之用的乐道院,60年后却成了西方同盟国在中国侨民的囚禁之地。比利时神父汉奎特是第一批进入潍县集中营的侨民。1942年3月初,他与同事在山西太原被关押,3月底到达潍县。当年28岁的汉奎特初到集中营,感到很吃惊,“因为那不是一个监狱,而是一个长老会的传教区,但日本人在六个角都设立了岗楼,架着机枪”。二千多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侨民,一下涌入仅有楼房十几座、平房百间的乐道院。他们早晨听到钟声按时起床,早饭后到操场集合点名。除了80岁以上老人外,其余侨民必须参加劳动。

  咒骂威逼声中进入囚身牢笼

  “我缓缓地走到四周的铁丝网旁,一个直接展示大国风范的景物吸引住了我:一道宏伟的城墙,高耸的城门,在凌晨红色的晨曦中显得既令人敬畏又异常宁静。这一定是潍县城了。”

  1942年末,20岁的德斯蒙德鲍尔与上海龙华集中营的一批侨民转到潍县集中营。这位对前途茫然无知的年轻人,从拥挤、污浊的火车内走出,正凝神打量着这座陌生的城市,却被身边伪军的吵嚷和骂声惊扰:

  “瞧,东洋鬼子又抓了一帮西洋鬼子。”

  “日本人会宰了他们。”

  “那些西洋人不上卡车。”

  “拿刺刀捅他们一下。”

  “让东洋人管吧,那是他们的事儿。”

  鲍尔是英国人,出生于天津,随父母在中国长大,中国话当然听得懂。

  下了火车,他们被赶上卡车,送往新的地点。几个脾气大的意大利人大声抗议,说卡车太脏了。伪军开始用脚踢,打耳光,用枪托捅他们的后腰。鲍尔他们互相帮扶着爬上车。

  上世纪50年代,定居加拿大的鲍尔在回忆录中写道:“卡车在颠簸的路上行驶。不一会儿,透过光秃秃的树枝,开始能够看到一片房子,有些是西洋风格的,有些是中国风格的

  请收藏:https://m.shuimita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