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阙上(下)_季汉长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道之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若不教化,难道要等民众自己觉醒?

  人生而有差,或许不能人人如太公、周公一般,但以如今的天下,又埋没了多少太公、周公?不说其余,单说郑康成先生,若无卢子干公在马季长面前极力举荐,他可有出头之日?又有多少郑康成因为家境贫寒、因为天灾人祸而无法出人头地?

  至少……我认为应该给天下人一个受教化的机会,这是夫子都未能做到的事情,太上有立德,此为至不朽,将来千秋之下,史笔丹青,或可为圣为神,荀令君难道不曾心动?”

  荀彧笼在袖袍里的双手猛的捏紧,旋即又放松开来,叹了一口气,似是泻去了什么,也不顾形象的趴在城墙上,幽幽道:“卫将军当真是巧舌如簧,字字正中儒者所求。”

  “儒者,人之所需。所求为何,不如看看人所需为何。你我的争斗放在这千秋长河中也不过小小浪花,令君若拼尽全力与我一斗,或有胜机,但那又如何?纵然大王不推行教化,天下人也会慕而求知。除非能封禁造纸术、印刷术,但这可能吗?

  或许是百年,或许是千年,总有人能重新走上这条道路。大王也看到了这一点,与其被动的等待历史的浪潮,倒不如迎头赶上,况且天下英雄尽入彀中,这是胜过求贤令多矣的壮举,虽尧舜亦未有此功德。”

  “天下英雄尽入彀中?”荀彧一愣,李澈见状笑道:“既然教化者多,察举自然也不再可行,大王意欲以冀州为试点,郡县推举人才需进行测试,若不能通过,则原路打回。”

  荀彧蹙眉道;“这与察举有何不同?”

  察举并非后世许多人所想的由州郡推举即可,至少举孝廉者理论上是需要在京城考试的,然而这条规定在后期显然出现了不少问题,流于形势的考试并不能筛选出那些滥竽充数之辈。

  事实上察举与科举之间最大的区别,只是在于国家选才的权力大部分属于地方还是属于中央。

  科举的公平,是天下千千万读书人注视下的公平,一旦破坏,就是在与所有读书人作对。而在这个时代想保持明清时的科举公平,无疑是不可能的。

  “每郡百人,黜落九十。设及格线,三成不及格者,当年郡守考核不合格,五年不予升迁。两年如此,问罪郡守。”

  荀彧“嗒嗒”的敲着墙砖,沉吟道:“卫将军之意,是尽力迫使郡县将人才推举出来?”

  有此限制,郡守再推举人选时便不能随心所欲,总得考虑到自己的乌纱帽和脑袋。由中央组织的考试也能强化中央集权,削减郡守在这方面的特权。

  “不错。”李澈微微一笑:“试卷由朝廷出具,民部教育司派人巡考,也能最大程度减少地方舞弊的可能。若泄卷,当地巡考官斩首,郡守流放。”

  “此乃苛政!”

  “特事特办,国之大典,焉能由宵小作乱?非重刑无以震慑。”

  唯此事不可让步,如今不可能直接开明清科举,民间读书人的基础不允许,但是这科举的雏形必须保证公平,才能为几十年后的改变打下基础。

  看着寸步不让的李澈,荀彧沉声道:“吾能理解卫将军的担忧,只是这等简明的法条,正是法家苛政峻法的表现,若有错杀,又当如何?”

  “身为巡考官,在巡考过程中若连舞弊现象都不能及时发现上报,留他何用?郡守总管一郡,朝廷给予充分的信任,自己辖区内发生这等大事都不清楚,庸人耳。

  况且法条如此,真要动刑之时,大理寺与刑部自然会复审清楚,若他们都复审不清……那时的天下,也不是我们能管的了。”

  荀彧瞳孔一缩,转瞬明白了李澈的意思,却是无言以对。当所有机制都失去了他本身的作用,那就代表着王朝最黑暗的时候来了,这时候制定再多的法令政策,也都是无用之举。

  抬头看了看天色,李澈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悠悠道:“令君若还有想不明白的事,这些日子尽可来找我,只是希望令君能想明白,是要千秋之功,还是一时之利。以及……高门士族和天下百姓谁更可靠。”

  请收藏:https://m.shuimita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