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零二章 罗孚的问题_重生之资本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降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限制国内需求鼓励出口的政策。1952-1973年,分期付款法案修改了18次,因而造成国内需求起伏不定。英国的汽车厂家因为摸不准国内需求的脉搏都不敢贸然提高产量。比如1961年英国汽车厂的生产能力是300万辆,而实际只生产100万辆。在英国的汽车转向出口的时候,英国政府却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台保英镑的政策,这就使得英国汽车出口无利可图。”

  “在内需和外需都疲软的情况下,英国汽车工业的产量和销量只能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这样就影响了英国汽车工业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剧了英国汽车工业的落伍。”

  “这百年来英国起起伏伏的政策,造成了英国汽车从来没有进入真正的大规模生产。所以,无论是劳斯莱斯、宾利、罗孚、路虎、捷豹,还是阿斯顿·马丁、奥斯汀,它们都是精益求精的高档豪华车,在固执、守旧的英国人带领下,像一个保守的老贵族,从来不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设计汽车。他们想的是设计他们认为优秀的汽车,让市场来接受他们。所以英国车从来都是皇家用车,贵族用车,是千锤百炼的艺术,而不是一辆供人们出行所用的交通工具。”

  “在这样的思想导向下,英国汽车性能、舒适性固然令人满意。但它们比起宝马、梅赛德斯奔驰、福特、丰田等同行,却存在着更新迭代缓慢,不适应真正的市场需求,广告营销策略低下,甚至应付的程度,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至于为什么宝马收购罗孚后却亏损近30亿美元。其实很多调查机构都有不同的结论,但归纳来看,还是宝马一开始的定位问题。宝马收购罗孚,是打算利用罗孚百年积累起来的豪华车的知名度、技术、产品,完善自己的车系。所以他更新了罗孚的生产工厂,研发出了受市场欢迎的罗孚75型轿车,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罗孚的组织架构,管理方式,奖惩体系,企业文化和营销模式。”

  “罗孚还是那个罗孚,虽然它成了宝马的子公司,却没有改变自己的内核。亏损自然也不会轻易改变。因此,如果我们收购罗孚,除了利用它的技术来完善我们的新车研发,利用他的品牌和渠道来开拓国际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但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上而下的对它的管理、营销,尤其是企业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彻底的改造。如果不如此的话,我们收购罗孚的下场跟宝马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另外,企业文化的改造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我们可能要花费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再加上英国如今的汽车工业氛围,我们的改造未必能够成功。”

  郭守云点头,沉吟片刻后,“薄睿拓,我相信你

  请收藏:https://m.shuimita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