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七十七章 进兵东胜卫(下)_大明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队便立即向南步步紧逼。明军从此进入了一个颇为短站的被动防御时期,由于东胜卫孤悬河外,缺少大军策应,粮草不足以自给自足,为保存实力,所以洪武五年七月,明军主动放弃东胜卫,原有人口和士卒前往易守难攻的大同。东胜卫的废置,是明朝北疆防线收缩的重要标志。

  东胜卫内迁不久,残元军队立即渡河入河套,对陕北地区进行严重的威胁;陕北一失,中原各地将是驰骋的战场和蒙古复兴的希望。但由于残元内部存在矛盾,本身实力也不足,因而双方只是僵持着。直到洪武二十年,局势出现转机。同明军对峙二十余年的北元辽东地区的核心战将,纳哈出投降,明朝终于有放手一搏的机会,对北疆和西北边疆的用兵再无后顾之忧。三个月后,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奉命率军北伐,连战连胜,北元政权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洪武五年被迫放弃的军事据点,一个一个重新建立起,用以巩固北部边疆的国防力量。东胜卫自然也在恢复的计划内,经过认真规划和筹备,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东胜卫筑城置兵屯守复置,较之以前更加完善和强悍,将其纳入大同防线。

  靖难战争登上皇位的燕王朱棣,便是从南京迁都到北京,东胜卫在此次巨变中,被迁往腹里地区,东胜卫内撤有隐患吗?有,而且很大。但由于当时北元内部不团结,朱棣又多次主动出击,因而东胜卫迁徙并未造成很大的影响,因为残元已经自顾不暇、没有力量对河套地区产生威胁。明朝因残元覆灭,对河套平原的影响力今非昔比,不用把控原来东胜地区也能够对河套地区进行强力统治。

  当时宁夏总兵何福忧心日后有游牧民族强大抢夺河套,便上书朝廷恢复东胜卫地区的卫所,最好将原有的东胜卫调回,以加强河套地区的统治。朱棣直接否定,致使东胜卫再没复置回去。

  东胜地区明朝不要,立即被蒙古部落占据,在此建造城池,名妥妥城。东胜地区失去东胜卫的坏处和弊端立马显露出来,蒙古铁骑直接从东胜卫故地长驱直入侵扰河套和明朝边疆。永乐朝后,河套地区边疆危机更甚。大臣们发出的复置东胜卫之声此起彼伏,但最终还是没有执行,终明一朝,东胜卫没有再恢复。此后引发一系列的祸事,乃至明朝最终被后金女真灭亡,都与迁出东胜卫不再复置有关。

  可见东胜卫的重要性,在章子俊看来,东胜卫在明军中的归属为大同,就是一个错误,应该单独建立一个防御区,哪怕是孤城也不能放弃,现在好了,东胜卫距离大同很远,距离榆林很近,可以从神木沿乌兰木伦河修建铁路到达东胜卫,加上东胜城西滨黄河,东接大同,南抵偏关,北连大山、榆杨等口,中有

  请收藏:https://m.shuimita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