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七十六章 进兵东胜卫(中)_大明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有了硫酸后,制造电瓶成为了可能,章子俊要求把陶器容器做大,这样就能产生容量更多更大的电流,这种不能移动的电瓶,为制备氯酸钾,采用电解法提供了成败关键的一步。往后要用到电解制备的各种化学物多如牛毛,所以在此时能制造出电瓶,绝对是一大科技的进步。当章子俊手中拿着一只车前灯,接通电瓶发出耀眼的灯光时,所有在场的明朝人,无不震惊的说不出话来。为此章子俊重奖了所有参与研制的学生及工匠,给房、给车、给老婆,外加百两代银券。除了往后制作轻便的电瓶,寻找适用的材料外,并许下进一步的课题,研制能发光的灯泡,把自己所了解的制造灯泡的原理详细地被记录下来,用作研究的方向。

  又拆解了那辆车上的发电机,讲解其原理,让科技学堂的学生去仿制里面的各种制件,其核心部件电磁铁及绝缘铜丝的制作及应用,现今没有办法制造出来,不代表永远不能制造。许多的发明就差一个提示,显然在这里不需要去重新发明,只要按着提示去做就行,还有实物作为参考,就不需要去考虑会不会方向错了的问题。

  比如当前大量生产的毛衣毛裤,大量的羊毛、兔毛、驼毛等清洗后被纺成线,又把线合股纺成毛绳,分发给所有家庭中,给闲散的妇女们,结成毛衣毛裤,这些妇人在家就能赚取一笔可观的收入,最后用作将士们的保暖内衣。

  要知道在历史中,毛线是从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在冬天不是穿皮袍(里子是各种皮子,外面是绸缎或布)就是穿面袍(里外都是布中间絮棉花),肥肥大大,特别是小孩子,像一个个圆球。在中世纪,毛衣在欧洲、中亚和北非等地普及,变得更加普遍和认可。在冬季,毛衣常见于欧洲文物和现今现代高档层面。在15,16世纪,毛衣成为英格兰犹太人的传统服装,当时的毛衣通常由英国驼毛编织而成。在17世纪早期,比利时和荷兰的毛织布已经开始出现。18世纪,毛织衣物开始出现在英国家庭中,受到大众的迅速拥护。最先编织织毛衣的,是来华的外国人,当时慢慢很多有钱的较时髦的女性也开始学习手工编织毛衣。

  章子俊只知道毛衣,小时候还跟村里的姑姑婶婶们学过手工的结法,用两根竹针就能结出一片,用三根竹针就能围成圆,毛线在竹针上一括一挑间就完成了一个结法,有这样好的办法,章子俊当然是不能放过,大力推广,为此把制绳厂坊立马扩建成毛纺厂。西北苦寒正好解决了士兵保暖的问题,这就是规模化,只要有无限量的各种毛线制造出来,就会带动下游织造产业。

  《大明科学报》上刊登的征集编织毛衣的各种针法及用不同毛线颜色

  请收藏:https://m.shuimita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