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十二章 平安府代银券(上)_大明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利用新的蒸汽机加入炼铁厂的鼓风后,“高炉”的精炼铁炉温得到了一个飞跃,能炼出铁轨及车轮用钢的要求。这条铁路线分为三个阶段建造,首先是从平安镇城隍庙至镇川,第二期从平安镇城隍庙至榆林尤家湾,第三期是从镇川延长至米脂到达绥德。章子俊盘算着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正是这样一个计划,却不知道后续演变成了让一个穿越者目瞪口呆的结果。

  在古代一个局部地区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在这个地区商品产出及人口数量和购买力指数,这个道理在交通不畅的古代尤为突出。比如在一个跟外界闭塞的村落,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不及一坛子米酒,因为生活在村子中的村民根本用不上银子,都是自产自销,而销售的对象也只是局限在自家村子里面,久而久之只要用自家多余的东西跟邻家交换即可,最普遍的就是用牲畜换粮食,用粮食交换布匹,用布匹交换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醋等,就这样形成一个环闭。

  这种生活方式在古代最为常见,最好的例子就是农民用收获的黄豆去换豆腐吃,用鸡蛋换油盐酱醋,用自家织布换米面,在这个交换过程中就不需要铜钱作为参照,双方交换纯属自愿。

  目前平安镇上所有厂矿作坊内部都有一种票据,章子俊称作“代银券”分为代银一两,代银五钱,代银二钱,代银一钱,代银五分,代银二分,代银一分,七个票面等级。由平安镇大明科技学堂印书坊采用专门机器、油墨印制而成的钞票,只限于在平安镇各个工矿厂间工人福利流通,比如炼铁厂工人可用这样的“代银券”去幸福街十九号米粮店换取当价米面。农具厂匠作工人手里拿着刚发的“代银券”去四季农场时代广场八号商铺换取羊肉等等,久而久之随着发行的数量扩大,这样的“代银券”成了整个平安镇上可流通的钱币。因为这种小额的钱币不管是随带还是使用都比碎银铜钱方便许多,更重要的是平安府钱庄为其背书,可以把多余的这种“代银券”回收等价兑换成铜钱及银子。使用这种“代银券”在特定的几个大型商铺中还能买到“特价商品”,比如市面上的糖霜一两白银换半斤,而用“代银券”能换回十五两糖霜,还有各种的罐头,仙人面,肉食,高度白酒,农具等等都要比用银子便宜不少。这就使得“代银券”非常坚挺,傻子才去平安府钱庄换回银子。

  杨一清已经在平安镇待了一月,在市井中所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状况,根本没有人身背着包裹使用银子及铜钱,大批的外地商人来到平安镇后,首先就是去平安府钱庄换取这种“代银券”,在零售市场上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计价环闭。

  平安府钱庄可谓是一本万利,用

  请收藏:https://m.shuimita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