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2章 非议_家兄宋太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脖子一梗:“此公理也!难道枢密院,是不讲公理的地方么?王彦升所犯之罪,不管是哪朝哪代,都该杀,难道三大王认为二大王他做错了吗?”

  赵光美撇嘴道:“是错是对,要看立场的,我当然认为二哥这事儿做的其实没什么毛病,但伱不能这么认为,你以后是还要在禁军之中混的,你是降将,没有根基是你最大的软肋,现在有人整你们禁军中的自己人,你就算再怎么看不惯他,至多不吱声也就是了,大声叫好,不是给自己拉仇恨么,好歹你小点声啊。”

  “三公子您说得是,这个道理我自然不是不懂,只是我却以为,立场和身份,大不过公理国法,王彦升这种人,分明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若是这种人都能原谅,禁军之中,哪里还有什么军纪可言呢?”

  赵光美心想,宋初的禁军本来就没有军纪可言啊。

  “三大王难道不觉得此事,二大王做得大快人心么?”

  “是不是大快人心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今年恩科的考题肯定会变得更难了,唉~,我还是好好看我的书吧。”

  杨业闻言一愣,愣是好半天都没明白,死一个王彦升,跟赵光美考科举又有什么关系。

  正所谓有书则长,无书则短,一晃,已到了五月,大宋开国以来第一届恩科的日子终于到了,赵匡胤对此高度重视,特意命范质与王浦两位宰相亲自参与,并且时时亲自询问进度与章程。

  宋初时要考科举必须要先拿到地方官府的推荐信,所以赵光美自然而然的就找到了赵光义,以开封考生的身份公然拿到了开封府的举荐资格,至于此前的乡试,他自然也不可能去考,开封府一共四个举荐名额之中就这样硬生生的被他挤下去一个。

  本来这是很正常的事,五代宋初时科举制度其实并不完善,甚至很多地方几乎可以用草率来形容,参加科举的并不一定需要先考举人功名,而是可以走“公荐”的路子,甚至科举本身对于有“公望”的人也只是个加分项而已,后世所熟悉的科举基本都是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哥俩定的路子,而这个时空,这哥俩还没定路子呢。

  所以赵光美不去考举人那纯是因为嫌弃那玩意浪费时间,而且对他来说没意义,然而不知怎的,在这一届大量的考生之中,却是渐渐的有了一些对他不好的声音。

  就显得很诡异。

  这一日,京城某一酒楼的雅阁之内,突然就听到有人醉醺醺地道:

  “三大王贵为天潢贵胄,又有覆灭北汉之大功,现已高局京兆尹,还是当朝副相(枢密直学士),却来与我等争抢,是何道理?”

  “是啊,旁人也就罢了,尤其是那李连芳李兄弟,十年寒窗苦啊,他本是咱们开封城的第四名,凭他的本事,若是能够参加,大概也是很有可能会高中的,结果,就这样被三大王把他的名额给抢了,哎~,可惜,可惜。”

  “要我说,三大王这简直就是胡闹!科举,于他来说不过是游戏,不过是玩耍,然而对我等而言,乃是十年寒窗苦,是平生志向是也,三大王只因玩了就来争抢名额,平白断送了一位同学的前程,实在是……实在是……哎~”

  却见一旁喝酒的另一人幽幽地道:“但愿……他别再抢一个进士的名额便是。”

  一听这话,同桌的学子们却是几乎同一时刻陷入了沉默。

  要知道五代宋初,进士的录取人数是极少极少的,最少的时候甚至可能也就取个十个八个而已,这要是平白再被占去一个,毫无疑问大家这竞争的压力自然也就大了。

  众人当然不知道,他们这一番几乎纯粹是在抱怨,毫无任何价值的话,却是已恰巧就被他们隔壁雅间正在吃饭谈事儿的范质,和王溥两位主考官给听了去。

  请收藏:https://m.shuimita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