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一章 中国农民不爱土地_我在1994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出了这个念头。

  不过,随即他又摇摇头,难度系数太高了。

  摆脱自身的家庭困境,他有着上一世的经历,哪怕父母照着前世的轨迹,什么变化都没有,随着他年龄成长,可操作性增多,大概十年到十五年后,他高中到大学的时候就有一定的能力做到。

  但如果是要拉着彭严处两个小队,拉着上云村,那就很成问题了。

  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个体的农民真的是没有太多选择,所具有的资本太少了,除非真的能够完全联合起来。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陆叶有一定的认识,大多数人谈不上愚昧,但受限于教育和见识,还有长期的困苦所遗留下来的锱铢必较,尽可能想要多占一点小便宜,都是实际存在的。

  82年包产到户之后,看上去大家都从那种大集体的“混日子”脱离出来,个个兴高采烈,不再受到约束钳制。家家户户给自己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可依靠种地其实并无多大的变化。

  在南方农村,人多地少,包产到户后,许多人的生活困境其实并没有直接改善。

  在汉X县这边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个人的耕地面积很少,如陆叶家里,一个人是九分地,一家四口加起来也就是三亩六分的地。

  按亩产700公斤来算,也就是2500多公斤,吃肯定是够了,但扣除掉提留款、肥料和农药的钱,真正能落到手里的就没几个钱。

  陆叶对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太多的肯定,但也不否定,时代发展到那里,有些是必然的结果。

  在他看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大意义是可以农民可以自由支配自身的劳动力,摆脱了个人对集体的依附关系。

  这才能有后来能有几亿农民工涌入,城市化的发展,为大量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然而,只针对农村来说,尤其是在人多地少的地区,“包产到户”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并不见得有太多好处,个体的抗风险能力太低,所拥有的资本也太少。

  而且,提升农业生产的最根本因素,从来不是个体的积极性,而是农药、化肥和优良的品种。

  其实到了后世,农村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南方很多农村已经再次出现。

  大量的年轻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抛荒的现象。

  一些人通过合作社的方式,进行大量的田地入股承包,然后雇佣老农,采用中小型机械的插秧收割,还有无人机喷洒农药之类的方式。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中国的农民不爱土地啊!”陆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无声感慨。

  他和他身边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从小父母渴望的都是他们能够摆脱“农民”这个身份。

  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当农民,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农业类大学。

  这是陆叶和很多农村出来的人都有的切身感悟,一说起农村,嫌弃的比城市里的人还要多得多。

  陆叶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对于老农的采访,记者的本意可能是想得到中国农民到底有多爱土地这种观点。

  然后那个受采访的老农絮絮叨叨地说着人生的经历,到后面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大声吼道,我一点都不爱种田,不爱土地,我种了一辈子的,可依旧受苦受穷,我怎么爱它啊?我是没办法。

  请收藏:https://m.shuimita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