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一十二章 诏书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和,不肯再接受清朝任何官职。

  而且清朝人心已失,大势已去,在这种情况下“尚有何情可慰?尚有何词可宣?”

  至于让大清发展农工商业,更无从谈起。

  张謇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明智,顺应历史潮流实现了一生最大的转变,从立宪转向了共和,同时明显地提高了他的声望。

  南北议和时,张謇作为“中介”,发挥了不少价值,清廷愿意继续听他的进言;革命党人也欢迎他的转变,并且对他蛮尊重,不仅因为他明确表示赞成共和,而且他不同于康梁,从未与革命党人有过直接冲突。

  况且此时的工商界已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是各方都要拉拢的对象,张謇作为工商界头面人物,南北双方必须卖点面子。

  李谕来到惜音堂时,张謇刚刚剪去辫子。

  李谕说:“季直兄也改头换面了。”

  张謇把辫子装在一个盒子中,说:“这一剪刀彻底断绝了我与大清的臣属,老朽活了快60岁,终究是一生之纪念。”

  蔡元培说:“季直兄千万别后悔。”

  “老朽剪辫绝非虚伪表态,我这个年纪,不会再做违心的事了,怎么会后悔?”张謇又对李谕说,“看报纸上讲,袁项城是在疏才帮忙张罗的一家理发馆剪去的辫子。”

  李谕说:“在下不过帮着推进一下剪发潮罢了。”

  蔡元培说:“我还听说,疏才的理发店有状元陆润庠题的匾额。”

  李谕笑道:“陆状元为了这事,登报抗议过。但后来袁项城理完发后,他就没再说什么。”

  张謇摸着自己的脑袋说:“将来我也开个理发店,我这状元题的字,说不定也能值个几两碎银。”

  惜音堂主人赵凤昌说:“我为季直准备了一顶荷兰帽,要不要感受一下?”

  张謇摆了摆手:“洋人的帽子得配洋人的衣服,我还是戴咱们自己的便帽更舒服。”

  蔡元培接着给李谕介绍了一下赵凤昌。

  在南北议和过程中,赵凤昌其实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白天北方代表唐绍仪和南方代表伍廷芳在租界汇中饭店议和。但到了晚上,伍廷芳就会来到赵凤昌的惜音堂与其他革命党人商量重要议题。

  有人回忆,“伍廷芳名义上是南方总代表,实际上做不出什么决定,真正代表南方意见,能当事决断的倒是这个赵老头子”。

  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过了,但反正赵凤昌的确是议和中的一个神秘人物,他不仅在南北双方穿针引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南方的意见。

  赵凤昌拿出一台电报机:“疏才做的东西确实好,上次意大利领事馆的人看到了我这台电报机,羡慕得不得了。他说他们意大利的马可尼无线电报机根本达不到这样的传输稳定性。”

  “疏才兄弟在科学以及实业上都是第一等,”张謇说,“我被任命为实业部长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疏才兄弟。可鹤卿却说你淡泊明志,不爱做官,所以只能断了这个念头。”

  请收藏:https://m.shuimita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