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7 艺术作品_大戏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问题;以独白的方式,将人物内心的呓语和挣扎表现出来,粗粝的胶片质感、晃动的手提摄像、浓烈的色彩运用,通过挖掘角色的思想深度,折射整个社会的现状。

  如此实验性的表演手法,更多是适用于舞台剧里,但即使是舞台剧,大量的内心独白也往往融入陷入无聊的困境之中,更不要说是电影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不是一部讨人喜欢的电影,甚至是令人厌恶的电影。因为托尼将所有的镜头都聚焦于那种挣扎的状态,将情绪放大到了极致之后,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是一部从骨子里透露着阴冷的电影。

  同样是绝望到了极致的作品,2016年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显得更加内敛,也更加高明,它将所有的绝望禁锢在了角色的身体里,缓缓地渗透出来,漫无边际的寒冷仿佛无边无际,永远看不到边界,让人潸然泪下。

  饰演男主角的卡西-阿弗莱克(Casey-Affleck)成功问鼎了奥斯卡影帝。

  而“超脱”则用放大镜将每一个细节都炸裂开来,哭不出声音,流不出眼泪,就仿佛是溺水时缓缓沉沦,渐渐远离水面的光亮,缓缓地被黑暗吞噬,电影将整个过程放慢了十倍的速度呈现出来,优雅、唯美、壮阔,却悲伤、凄凉、绝望。

  更重要的是,“海边的曼彻斯特”是有一个清晰的故事轮廓,对于观众来说更加容易接受;但“超脱”本身却牺牲了故事的框架结构,叙事的线索相对模糊化,着重于情绪的勾勒。

  换而言之,托尼在拍摄这部作品的时候,就没有打算让观众喜欢,完完全全以艺术的表现方式,呈现出“超脱”的状态,犹如迷梦呓语一般。

  事实也是如此,“超脱”上映之后,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极端考验,媒体综评仅仅只有五十二分,距离及格线还有一大段距离,支持的影评人追捧上天,排斥的影评人则斥责震天;IMDB的资深影迷评分也是如此,徘徊在八分边缘,上不去,却也下不来。

  奖项方面也证明了这一点,金球奖、奥斯卡、戛纳之内的主流颁奖典礼,全面沦陷,甚至没有人提及;但是在欧洲的小型电影节、独立精神奖、伍德斯托克电影节之类的艺术平台上,却收获了一系列的奖项,只不过,无人关注,自然也无人知晓。

  至于电影的票房?仅仅只是在艺术院线上映了三周,然后就匆匆下线,转战影碟发行市场也没有好转,堆放在角落里积灰,最终电影票房仅仅只有七万美元。

  七万,甚至就连十万都没有上,真正是亏到血本无归,就连艺术院线的资深铁杆观众都不买账。

  毋庸置疑,这就是一部被彻底无视、被彻底排斥、被彻底厌恶的艺术电影。但是这样的作品,在纽约的外外百

  请收藏:https://m.shuimita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